→ 慈善文化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最新项目更多>>

王娅的故事

2019-04-26 18:03

慈善公益报(李希金)王娅投身慈善是从30年前看到希望工程海报上那个大眼睛女孩儿开始的。她感觉那个孩子像是自己的女儿,然而王娅一生无儿无女,孑然一身。

她的第一张捐赠证书是1989年给希望工程的捐款,当时月收入不到200元的王娅一次就捐出了100元,是她一月的一半。

她的最后一张捐赠证书是2018年捐给慈善基金会的房产,是她生活的全部。

在很多捐赠证书之间,还有唯一一本捐献证书——《遗体捐献证书》,她生命的全部。

王娅一生都将这沓厚厚的证书视为宝贵的财富。那里面有她的岁月,有她的希冀,有她的理想。

当初,她看到孩子眼里对读书的渴望。她说:“我看重学习,知道知识的重要。学习不止会丰富孩子的人生,更会改变孩子的命运。”

最后,当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她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她说:“就是希望哪怕自己不在了,也能够为学生们做点事情。”

30年来,慈善早已成了王娅的生活方式。

30年来,王娅从工作到退休,每月工资从来没有超过4000元,可她的捐款却从来没有停止。

2018年3月,她被诊断为胰腺癌晚期。面对所剩不多的时间与高额的费用,她选择放弃治疗。同时,捐出了自己唯一的房产与全部家当,作为善款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读书。

从此,她笑称自己“住在别人的房子里。”

从此,她留给自己的只有一条不足70斤的躯体。

然后,她就捐出了自己不足70斤的躯体,为医学教学献出了自己最后一点光热。

生前,王娅是一个极度节俭的人。对自己、对生活近乎苛刻。性价比、小算盘成为她的心中的“常客”。

在她客厅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34寸的电视机。买菜买肉,买衣买鞋,就连医生的出诊费她都要向小贩讨价还价一样。

她的衣服与包很少,常不超过百元。而她好美,喜欢养花养猫,喜欢舞蹈歌唱。当电视台记者采访,她担心病容破坏形象,于是执意扮妆,要让自己美丽一些。

她有自己的审美。她说:“不是别人都说好,就是好的。”比起买名牌衣服、吃山珍海味,她更享受慈善之美、慈善之快乐。

慈善让她像一个孩子。她说:“做慈善确实有幸福感,真的,每次捐款后,我都会很高兴,会高兴好几天。”

哪怕是在病中最需要用钱的时侯,她惦记的依旧是贫困山区的孩子。2018年6月病中,她又捐出了30000元善款,资助5个孩子完成学业,而她输液用的支架却是自己拿竹竿做的简易支架。

在王娅看来,清贫不可怕,疾病不可怕,死亡不可怕。因为她做了自己意愿的事,便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遗憾。她说:“我一生行善,每念及此,总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2019年2月16日晚22点21分,王娅永远离开了她所深爱的世界与她的孩子们。

2019年2月20日早晨,她的遗体被送到天津医科大学。学生们手执黄色菊花,肃穆而立,向她作最后的致敬。

泰戈尔有云:“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李商隐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同此心,心同此情。

王娅奉献了所有一切,也仿佛带走了所有一切,没有一丝遗物。

然而,我们看到了完全的不同——她分明留下了一切,没有带走一丝一毫。

受助的孩子感受着她的深恩;素昧平生的我们感受着她的深情。世间的人会知道,一个美丽的生命曾经驻足。她叫王娅,一个普通的女人。出生时她是普通的女孩;长大后她是普通的女工;年迈时她是普通的退休女工……

然而,我们又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一个伟大的女人。出生时她是伟大的女孩;长大后她是伟大的女工;年迈时她是伟大的、然而永不退休的女工——她塑造与修缮着我们的灵魂,教会我们如何生,如何死,如何爱。


扫码关注

  • 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04-2021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     对本站数据有疑问请致电联系0371-65509100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174号     豫ICP备14009891号-1   地 址:郑州市晨旭路8号 福彩大厦5、6楼    邮编:450000


技术支持:北京厚普聚益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