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文化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最新项目更多>>

募捐,从“号令”到创意

2012-05-14 10:02

 

   有数据显示中国“困难群体”大约1.4亿-1.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而国内慈善机构显示的慈善捐赠款中,只有约10%是来自平民百姓。这表明作为补充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平民慈善,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何科学规范慈善体系中的平民慈善,这一直是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

    笔者在地方慈善总会组织的慈善募捐活动中,了解到慈善捐助也在一些现实的不足之处:比如慈善捐助活动缺少一种新颖模式,常表现为所捐企业的一种 “功利色彩”;过多地维持在一种“号令式”的捐助状态;对于地区上的个人捐助,老年人和小朋友表现为较积极的慈善意识;而在一些中青年龄段的人,由于对救助对象的真实性、善款是否用于救助者等问题上存有疑惑,多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想法,制约着民间慈善的发展。

    或许人们“厌倦”慈善的“索捐”模式,对“索人眼泪”的救助场面渐已“麻木”。倘若慈善以一种快乐和创意方式来到人们面前,在视觉上的“强烈反差”势必冲刷着人们脑海中已有“深层印迹”。正如今年5月10日晚,江西省南昌市的周某为身患白血病的哥哥,在南昌市赣江的沙滩上,将寓意为“救救我”的995支红色蜡烛点燃,组成“生命求助”四个大字,快乐创意的慈善捐助场景,引来许多市民纷纷慷慨解囊……

    处在信息时代的一切慈善,通过网络等形式整合出来的各种形式,传播之快如闪电,传播之广如天海。新的各种“体育慈善”、“明星慈善”、“网络慈善”等如雨后春笋般快乐而至,也更多地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受。它们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慈善观念和行为,不断挑战过去那种慈悲为怀、施舍救助的简单慈善思想,也推动政府慈善机构和专业慈善机构的“角色转换”;那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传统募捐模式,正悄然受到极富快乐而创意慈善挑战,人们更愿接受和营造一种平等、快乐、创意的慈善文化氛围。

    正象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马仲器曾说过:“作为慈善机构,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如何让市民更快乐的行善,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深入人心;慈善无所不再,只要给它一个快乐理由,现在缺的是好创意。”

    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慈善细胞,或许更多的不再是充满眼泪指数的募捐现场。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在惠及弱势群体上特别是在看病、上学、住房等问题还不尽人意,而一切源于电视、网络等组织起来的民间慈善行为,却使得“政策之外”的一些救助无望者“重获新生”。

    窃以为,随着国家《慈善法》的正式出台,政府、专业慈善机构与民间慈善行为携手共进之时,一切“人人讲慈善、人人见关爱”的民间好事会做得更好;一切民间的“善举”将不再遇捐助尴尬、瓶颈;在社会中渐步形成的慈善文化将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中,人们将自觉而无声、快乐而无息贯穿于日常生活。那时一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慈善美德,将不再只是富人们的专利。一切慈善正从无到有,从有到一种习惯,从习惯到一种快乐创意的慈善文化内涵。

扫码关注

  • 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04-2021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     对本站数据有疑问请致电联系0371-65509100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174号     豫ICP备14009891号-1   地 址:郑州市晨旭路8号 福彩大厦5、6楼    邮编:450000


技术支持:北京厚普聚益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