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文化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最新项目更多>>

关于提高慈善公信力的几点思考

2011-11-25 00:35

   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是指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要使公众信任,首先必需使公众了解,了解得越详尽,公信力就会越强大。要提高慈善公信力,唯有全面公开透明慈善信息,才是不断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光明大道。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目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总体上不容乐观。

   一、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几种疑虑

   (一)慈善事业面临着公众冷漠,富人不愿捐款的窘境。据中华慈善总会的一次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2009年度中华慈善奖报告会”上说,2009年度申报“中华慈善奖”的145位个人、180家企业,年度捐赠达133.5亿元人民币,占2009年度捐赠总额的40%。有人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归结为公众的慈善意识不强,富人的“为富不仁”,法律的不完善,免税政策的不合理等。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足,仍是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

   (二)很多爱心人士大多偏爱一对一捐赠 。中国“首善”陈光标从127名企业家和个人那里组织来的捐款,共4316万元现金,装入8万个红包,送到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特困户手中。一些人认为他在作秀。对此,陈倒也坦然承认,并希望更多的人跟他学作秀,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其中,回报社会。陈光标的做法不能说没有他的代表性。爱心人士之所以偏爱一对一捐赠方式,不愿意把款物捐赠给慈善机构,是因为他们不太信任慈善组织。据搜狐网对“造成中国慈善事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在线调查显示:在1460张总票数中,11.78%的人认为“一部分有捐助能力的人没有尽到责任”,6.85%的人选择了“缺少方便妥善的渠道进行捐助”,17.12%的人认为“缺少鼓励进行慈善事业的机制环境”,1.99%的网民选择了“其他”,而高达62.26%的选民都把“中国慈善机构的公益性令人怀疑”作为造成慈善落后的主要原因。

   (三)有关慈善组织的丑闻时有发生。比如说希望工程和各种救灾扶贫款,几乎都有被截留、被挪用、被贪污的记录。据新浪网报道,某著名影星承诺建设北川中学,至今未兑现等等。这种让献爱心者揪心的丑闻,虽然只是少数,但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对慈善事业有着沉重的杀伤作用。

   二、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提高的若干因素

   当前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显性因素,也有隐性因素;既有硬性因素,也有软性因素等等。不管有多少因素,但以下四种因素必须加以重视。

   (一)组织信息的封闭性

   对于捐赠款物的接收及使用情况应该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普通民众显然不太满意。

   对于慈善组织,特别是民间慈善组织,信息公布的透明性应该是其工作的生命线。如果没有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布制度,民众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了解所捐款物的数量及使用情况,势必会大大影响慈善组织在民众中的认可程度,引起内部腐败行为的发生,进而影响慈善组织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慈善组织还不是很成熟,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更应该做好信息的公开透明工作。

   (二)法律制度的缺失性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立法。现阶段关于慈善的立法主要有:《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社团登记管理条例》、《红十字会法》、《企业所得税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等,但这些法律不足以规范当今的慈善事业,特别是缺少对慈善组织接受捐助物资、捐助项目运作、捐助资金使用及监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规定,使得慈善事业时常出现丑闻。

   (三)政府干预的全面性。

   目前,慈善组织大多依靠政府的支持成立,官办色彩浓厚,政府在慈善组织的管理、资金募集、人员组成等方面掌握主导权。例如,中华慈善总会主要是依托于民政部建立,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是从团中央分化出来的,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脱胎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从慈善组织的发展角度来看,慈善组织拥有政府的支持,将会更方便的筹集资金,而且会提高慈善组织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但政府这种金字塔形的官僚科层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各科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效率低下,难以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团队。这些都将大大影响慈善组织的发展及其公信力的提高。

   (四)伪慈善的杀伤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上假借慈善之名进行诈骗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种种此类诈骗行为,使得广大民众在行善之时多了一丝警惕,以免使自己的善举成为那些行骗者眼中的猎物。

   总之,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化的影响因素主要由慈善组织信息的封闭性、法律制度的缺失性、政府渗透干预的全面性和伪慈善的杀伤性等构成,慈善组织自身的发展不成熟是最根本的问题。

   三、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对公信力价值的要求日益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容也将会不断扩展,扩展到主体的品格、专业的伦理、组织的效能、资金的运用、规则的遵守、战略的筹划等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一)加强慈善宣传工作是提高慈善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们的慈善事业应该说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说是起步阶段。慈善组织规模较小而不够健全,社会慈善意识比较淡薄,有些相当一部分人对慈善事业不了解,有的人甚至存在误解或偏见。在笔者接触的人群中,提到慈善,多数人知道有这个组织,但多数人不知道慈善机关在哪里办公,没有向慈善组织捐过款,更没有接受过慈善组织的救助。还有少部分人受当前干部队伍中腐败现像的影响,对慈善捐款、救助产生不放心、不信任,造成部分群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而对那些爱心企业、爱心人物正面的典型事迹全面的宣传报道,显得不够广泛、可读性差、影响力小。所以,加强慈善事业宣传力度十分必要。而且慈善宣传工作大有可为,比如慈善新闻人物和事件要积极宣传报道,慈善募捐、救助活动宣传还需要继续加强。鹤壁市慈善总会的宣传工作为慈善宣传工作提供了成功经验。

    一是抓住重大事件,突击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近几年来,鹤壁慈善总会始终不放过利用重大事件开展慈善宣传工作。特别是“汶川地震”、“南方冰雪灾害”、“西南抗旱”、“玉树地震”等特大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义演、义卖等有重大影响的各项活动。发动慈善工作志愿者,采取不同形式深入到厂、矿、企业、街道、社区开展宣传工作,募集救灾资金,扩大了慈善工作的影响,提高了慈善工作的知名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是邀请主要领导参与慈善活动,扩大慈善工作影响。鹤壁市委、市政府领导热心慈善事业、注重慈善工作。机关工作一般都知道,不管什么工作只要引起领导重视,什么事情都好办了。鹤壁慈善总会非常注重重大活动邀请市领导参与,扩大慈善工作的影响力。如2004年在淇县组织的“千名孤儿救助活动”中,邀请时任省人大副主任的李志斌参加,时任市委书记王训智、市长李培育陪同。2006年,慈善总会深入社区开展募捐活动,时任市长李培育一同参与。2009年在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慈善中心”的挂牌仪式,原人大主任、市慈善总会会长郭润营亲自到场祝贺。政协主席张俊成也曾亲自到社会福利院发放慈善物品。召开全市慈善会员大会,市委书记郭迎光在大会发表重要讲话。还多次邀请市委副书记、人大副主任、政府副市长、政协副主席参加慈善活动。由于领导的参与,在群众中都产生很大影响,每次活动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扩大了慈善工作的影响,促进了慈善的发展。

    三是与新闻单位密切合作,及时报道慈善工作动态。鹤壁慈善总会多年一直保持着与新闻单位的密切关系,无论是电台、电视台还是《鹤壁日报》、《淇河晨报》,只要慈善总会有活动发出邀请,新闻的记者都会积极参加,及时报道,几乎每月都有数次慈善工作信息发表。还多次在《中国社会报》、《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晚报》发表消息,《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多次做过报道。有力地宣传了慈善工作,提高了慈善工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是办好慈善报刊、杂志和网站,扩大慈善宣传工作力度和广度。目前,虽有少数慈善网站在运行,但很少看到慈善杂志在慈善组织中交流,还没有一份慈善报纸在全国发行,严重影响慈善信息的交流。慈善组织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经验证明,通过各种渠道,报道慈善工作动态,宣传好人好事,发布慈善工作信息,本身就是提高慈善工作的透明度。只有强化慈善工作宣传力度,才能增强全民的慈善意识,扩大慈善工作的影响,激励更多的人们参与慈善事业。只有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才有慈善公信力可言。

    (二)慈善信息的公开是慈善公信力的生命线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慈善组织是以公益为目的的,承担着重要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责任的组织;二是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是公众知情权的保障。公益组织越是能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就越能拥有比较高的公信力。慈善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事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慈善公信力的生命线。否则,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事业是建设不起来的。不可否认,慈善,还没有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习惯,在公众的心目中的地位还不高。他们担心自己的善心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他们对慈善组织还不是那么的信任。这种不信任来自慈善信息缺乏公开透明。要做到慈善信息的公开透明,慈善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慈善信息公开是慈善组织的责任和义务。各级慈善组织对慈善信息公开的意义应有高度认识,才能做好慈善信息的公开工作。慈善信息公开,应包括慈善工作动态的公开,慈善捐赠款物的公开,慈善会员会费的公开,慈善救助款物的公开等。公开透明的核心内容是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馈机制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来龙去脉、运作使用情况。主动接受审计、新闻等行业的监督。慈善组织还应推动慈善组织制定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加强行业监督,形成行业自律机制。推动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制定评估规程和评估指标,适时开展评估工作,及时发布评估结果。推动社会监督的制度建设,加强对慈善组织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逐步形成自律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慈善信息公开既是慈善组织的责任也是慈善组织的义务。只有慈善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取信于民,才能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                           

    二是慈善信息公开必须保证它的真实性。慈善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决定着慈善信息的公信力。只有保证它的真实性,才能实现他的公信力。特别是财务信息公开,绝对不能是虚假的,两本账。不然,将失去慈善信息公开的实际意义,就无法取信于民,更无公信力可言。只有全面实现慈善信息公开透明,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才能保证慈善的纯洁性和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应正确认识慈善信息公开。慈善信息公开,是一项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的工作。慈善信息公开应该实事求是,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不搞绝对化,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慈善信息的公开渠道应该是多方面的,有的可以在内部公开,有的在一定的范围公开,有可以通过报刊、电台、电视、网络向社会公开。比如,所有的财务信息都要公开,实际情况并不现实。社会公众有权利需要知道的信息必须公布,慈善组织必须做到。有的企业和个人捐赠,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公开宣传自己的,就没有必须要公开,还应给予保密。为保证救助的相对公平、合理,受助人分别得到救助的数额也不易公开。在救助资金尚不充足的情况下,救助情况公开的范围太广,会引起更多的救助者涌向慈善组织,而不能满足救助者的要求,引发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以,有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而不宜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金会等的捐赠,应及时给予公开,以方便公众监督。

    (三)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是提高慈善公信力基础

    慈善组织逐步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赢得公众信任,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基础。加强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完善各级慈善机构设置, 健全体系。完善各级慈善机构设置,健全体系是加强自身建设的前提,是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必备条件。应该承认我们现在的慈善机构规模小、不完善、不系统。人员编制、办公场所、活动经费还不适应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县级以下慈善机构有待进步加强。某市在慈善机构建设方面实现了“八有”:一是初步建立了区、镇街、村居三级慈善组织网络体系,乡镇、街道、村、居都有人负责慈善工作;二是有了适应慈善事业发展需要的办公场所,从两年前只有一间办公室发展到现有310余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和105余平方米临街带门面两层楼的库房;三是有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四是解决了办公经费,每年由财政安排预算;五是设立了永久性慈善基金;六是解决了工作用车;七是建立了组成的慈善扶贫济困志愿者队伍;八是成立了以本会秘书长为组长的宣传报道组。“八有”为慈善组织的慈善机构自身建设树立了典范。为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组织都不能没有规章制度。建章立制、尊规据制、依法办事是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国家角度讲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地方慈善组织都制定有《总会章程》、《募集资金管理办法》、《会员会费管理办法》、《会长办公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等。

    三是不断提高慈善工作者的素质。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的核心内容。素质是指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首先,慈善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慈善工作者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以适应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建设的需要,慈善工作者应该是好人,心底善良、公正、公道、正派,具备良好道德操守。其次,慈善工作者要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组织协调能力。不仅彰显着个人的道德魅力和慈善组织的道德优势,而且能够感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参加到慈善行列中来。慈善组织应在工作实践中整理出一系列适应慈善事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用来规范和引导慈善工作者的言行。慈善工作者还应具备优良的业务能力,适应慈善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

    总之,没有公开就不可能有公信力,没有公信力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发展力。如果慈善组织对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没有足够的认识,必然影响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慈善公信力不仅涉及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都将产生一定影响。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才能认识到提高慈善公信力真正意义。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在于慈善组织促进慈善捐助信息公开透明的决心,就在于慈善组织敢于全面公开透明慈善捐助信息的决心,就在于这两个决心所体现出来的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力量!

扫码关注

  • 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04-2021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     对本站数据有疑问请致电联系0371-65509100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174号     豫ICP备14009891号-1   地 址:郑州市晨旭路8号 福彩大厦5、6楼    邮编:450000


技术支持:北京厚普聚益科技有限公司